# 你的每一个想法都值得记录|荔枝

朋友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平时看到一些有启发的句子,或是突然产生了某些灵感和想法,想把它们赶紧记录下来。要么随手记在微信对话框或手机备忘录里,要么就是藏在印象笔记、幕布等应用的某个笔记本或文件夹里。

这样的记录方式,有什么问题呢?

前者虽然记录起来很方便,但是不方便后续的搜索和整合;而对于后者而言,记录的过程则太“重”了。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有一些零碎的想法,但打开软件后还要考虑放在哪个分类下比较合适,犹豫来犹豫去,干脆懒得记了。

前段时间朋友安利了这个软件给我:**flomo浮墨笔记。可以说,它完美解决了我在“记录碎片想法”**这个场景下的需求👏

# flomo是什么?

flomo=flow+memo

在我看来,跟其他笔记应用相比,**flomo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足够“轻”。**这种“轻”,直接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

打开flomo,最上方就是一个简洁的输入框。

整个过程你只需要:打开app,输入想法,然后点击发送,就完事了。是不是像发微博一样简单、毫无压力

并且,由于输入框占据的篇幅比较小,在记录的时候也不会像打开一个空白页面一样,给人一种需要长篇大论的压力。一两句话都ok!

正是这种足够“轻”的产品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我记录的欲望和效率,让每一个碎片想法都能够被及时捕捉下来。

如果你还是比较习惯用微信随手记的话,也可以绑定微信输入,省去了跳出微信、切换app的步骤。

1⃣️ 微信输入

关注flomo的服务号,就可以向服务号的对话框发送信息,来及时记录想法。

不过,当memo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要怎么进行分类管理,才能方便后续的搜索和利用呢?\

2⃣️ 打标签

在flomo中,没有笔记本、文件夹等分类,取而代之的是标签的功能。

标签的好处就在于,对于一条memo你可以打上多个标签,而不用纠结于到底放在哪个单一的分类或笔记本下。

如果你想进一步细化分类的话,还可以设置子标签。只要在标签后面加上/就可以了,就像这样:#标签/子标签。

对于近期常用的标签,你还可以进行置顶。\

3⃣️ 热力图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看到自己一段时间的记录情况,flomo在界面左上角还有一个热力图的设计。

绿色格子表示当天有记录的日期,当天记录的想法越多,格子的颜色就越深。仿佛每一个想法都留下了自己专属的印记,看起来就超级有成就感~

如果你给自己设置了每天写50字,或是写日记之类的微习惯的话,完全可以直接用它来打卡!

随着我们记录的想法越来越多,如果不定期进行回顾和整理的话,它们只会存在于短期记忆中很快就被遗忘。

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尽可能地把所有的想法、日记都记录在flomo上的原因。记得再多,如果没有回顾,没有和其他内容产生联系的话,这些想法就像一座座孤岛一样,只会在延绵不绝的思绪川流中被慢慢淡忘。

不过,我们也知道,要养成定期回顾和整理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flomo把这件事的门槛,又降低了一点:

1 每日回顾

你可以根据标签,筛选需要回顾的内容,并设置提醒时间,就可以在服务号上自动收到推送。

还可以设置桌面小组件,在手机桌面上进行每日回顾。

2 批注

如果你在回顾之前的memo时,有了新的想法,还可以进行批注。这样在新的memo上就会留下原来的memo链接,就像在微博上的转发+评论一样。

3 分享图片

你还可以将已经编辑好的memo,直接生成分享的图片

以上,就是关于flomo的主要功能介绍啦。

总的来说,在碎片想法的记录和回顾上,flomo和其他应用相比,更轻,也更人性化

下面,再分享一下我最常用的使用场景👇

# 使用场景


1⃣️ 每日小确幸\

以前的日志我都是写在手帐本上,不过,由于纸质笔记的诸多局限(比如不方便贴图片、外出携带麻烦、书写空间有限等),现在我会直接记在flomo上,并打上**#Dailylog** 的标签。

同时,我还把#Dailylog的内容设置成睡前的每日回顾。记录的时间久了,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或规律。比如,我最近的快乐全都来自于打鼓🥁!

2⃣️ 输入/输出

平时看的一些书籍或电影,如果总想着找个时间,再来整理一下读书笔记或观后感的话,往往拖着拖着就没了下文。所以,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及时捕捉自己有表达欲的瞬间

我根据自己输入的主要渠道建了3个主要标签,分别是**#输入/播客、电影和读书**。

而输出方面则主要是**#输出/工作、生活和好物。**


比如,在听播客、看书的时候,有什么想法就立刻打开flomo记录下来。对于工作上、生活中的一些日常思考,也是如此。\

而**#选题**,则是在我记录了足够多的素材后,通过关联memo,梳理和汇总出可以写成文章的选题。



3⃣️ 自我观察

在这个标签下,我记录的是平时对自己的兴趣点、能力、局限性等方面的觉察,或是来自他人的一些评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


关于标签还有件很有意思的事——

上次和朋友们见面时,发现她们也在用flomo。于是我们都好奇地窥探起了对方的标签,不得不说,确实很有每个人自己的味道~

# 如何用flomo写作

最后,再分享一下今天这篇文章是怎么用flomo写出来。

先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是怎么写文章,或者论文、报告的?

往往是先确定了一个主题之后,再列大纲框架,然后搜集填充素材,最后再进行修改。整个写作过程是“自上而下”的。

如果我们对于这个主题有足够的了解或积累,那么写作的过程也会相对顺利,因为那些东西都已经在你的脑子里了。

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主题知之甚少,需要前期进行大量阅读和搜集资料,才能初步搭建起文章的大纲框架。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写作很难、很痛苦,因为根本没东西可写…...

而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作者介绍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写作方式**。

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在你有了足够多的想法积累后,自然生长出来的。是从网状结构,到树状结构的过程。

而这样的写作方式,用flomo很容易实现。

比如,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我在flomo上记录了足够多关于使用flomo时的想法,包括使用场景,和其他产品的对比等等。

想到什么就记什么,并没有明确的结构或框架。等到数量差不多的时候,我再通过标签或搜索关键词,把这些素材都摊开来**。**

然后在幕布上进行剪裁、拼接和重组,梳理出文章的大纲结构。

最后再在印象笔记上,修改补充成长文章,并进行存档。

得益于前期的积累,后续需要做的更多是梳理结构、拼接内容的工作,而不用从头开始码字,写作的过程也没那么痛苦了。

因此,我也很赞同创始人的理念:flomo不是一个文档工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虽然我也用过很多笔记软件,但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和使用场景:

  • flomo:记录和积累碎片想法
  • 幕布:梳理结构,做思维导图
  • 印象笔记:文档存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