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剪藏,把摩擦力放在合适的位置|阿粒
有一本书因为被 Pony Ma 点名,而变成了互联网从业者几乎必读的书 —— 《Don't Make me Think》,时至今日,这本书的外延不断地在扩展,似乎一切的阻挠让我们思考的事情都是应该消除的,比如:
- 新闻应该知道我喜欢看什么直接推到面前
- 学习一门语言 30 天就应该搞定
- 看一本书大概 5 分钟就应该听完
- 看任何分享都需要最核心的「干货」
似乎所有造成阻力的摩擦,都是万恶之源,需要被解决 —— 但是思考这件事也行么?
# 为什么要增加摩擦力
看看身上的伤疤,虽然疤痕的增生很不美观,但却是为了避免再次伤害而加强。而深入我们的大脑,那些过往记忆犹新的事情,往往都源自一些挫折和失败;
这些都是摩擦,摩擦能带来什么?更深的印象/认知、新的火花,让信息具备跨时距的穿透力。而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便是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来摩擦一个事情,让这件事情不成功的各种情况我们都经历过,那么我们就知道那条成功的小径该如何行走。
而光滑则意味着迅速,熟悉;熟悉意味着忽略细节,而忽略细节则代表自己思维成为定势。一切都 smooth 之后,就不过脑子了。
# 怎么增加思考的摩擦力
如何增加摩擦力:
1.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2.物体接触面粗糙;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其实并不能加快思考的速度,想想我们匆忙决策时候带来的各种问题吧。而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我们最大的价值就是根据信息做出决策并且执行。
换句话说,有效的思考是我们最大的价值。而残酷的是,我们并不能通过提高决策数量来获得更多的价值,反而我们只能提高决策的质量。
这要求我们要小心的对待思维的摩擦,下面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地方
# 1. 初见
当我们第一次看见、意识到一些新东西的时候,是最能够触发思考的时刻。因为初次见面,你会有天然的很多不解。比如,前两周第一次读到specific knowledge,“具体的、特定的知识”,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样说?我能体会到他说的吗?身边有什么例子?为什么要有这些knowledge?有什么价值?没有会怎么样?别人怎么获得?我的specific knowledge是什么?我要怎样获得这些?—— 本质问题就3个(what、why、how),但是可以就此衍生出其他小问题。\
这时候,不要放走脑海里那些问号,留住它们,给它们游荡的空间和时间。你可以把所有的疑问都记录在flomo里,让这些疑问和specific knowledge不停接触、挤压,而每一次接触,都可能会有新的火花产生(反正也不会有人来翻看,所以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你蠢)。
有一点需要提醒:因为人类习惯于先分类(打标签)再观察。比如单看名字,翰文和春花,又或者雨明和改革,哪位更加漂亮一些呢?
不给自己戴上有色眼镜,其实是个很难的技能。
# 2. 慢即是快
承接上一条,当我们和「一些新东西」初次见面的时候,你可以只是匆匆看一眼,说,不过又是一个 xx,然后匆匆走过;也可以停下来,从很多角度来观察,让问题自己慢慢蹦出来,通过逻辑脑的思考,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碰撞(关于直觉脑和逻辑脑,详见《思考,快与慢》)
过于自动化并非是一件好事,我们真正的记忆依赖于「付出的劳动」。在「The Atlantic」的文章《All Can Be Lost: The Risk of Putting Our Knowledge in the Hands of Machines》也提到,今日的太多技术让一切东西变得「顺滑」,有专门的干货书,有专门的自动化,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少的动脑子。但是真正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则是那些「摩擦」。
前几天有个 flomo 用户说:终于明白为什么 flomo 不支持剪藏的意义了,因为在摘录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自己的大脑压缩和整理,这样就会引发新的思考,而且也会加深记忆。
这个过程很慢,很麻烦,甚至还会被我们阻碍(比如 API 限制导入 100 条/天,不支持全文收藏,置顶只能有 5 个,每日回顾只有 3 条),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滥用和过于光滑,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坦诚的那种),你上一次翻自己在电子阅读器里面划线的内容,是多久之前?
Slow Is Smooth and Smooth Is Fast
# 3. 换个角度
有没有考虑过,不做剪藏自己喜欢的文章,而是去写下自己不认可的观点,并且一一驳斥?
有没有试过,有理有据的反对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观念?比如我们都在学习怎么高效生活,那么是否想过,自己真正懂得什么是「纯粹的休息」了么?
我们剪藏、划线、标注,多半是那些「看起来很对」的东西。但是真的是这样么?比如去字节就一定比去小公司好么?比如坚持日更公众号就能学会写作么?比如视频号只不过是匆忙迎战抖音的权宜之计么?
芒格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思考的逆向
**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当查理真正地持有某个观点时,他的想法既原创、独特又几乎从不犯错。「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首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
或许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会错的,但是不妨碍我们用一个新的角度和维度来进行思考,这些摩擦就是对思维的锻炼,慢慢的,你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秘密;而你的立身之本,不是和大家的共识,而是你自己的独特见解。
# 4. 刻意练习
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每天健身,每天背单词,每天拍张照,每天画张画,每天写一段代码。
那么每天的思考呢?怎么练习呢?
从来没有一本书叫「未被写下来的书籍」,也不存在「未被记录下来的思考」。一个想法如果没有写下来,那么如何证明自己曾经拥有这个想法呢?
把想法和思考写入到 flomo 的过程,就是一个摩擦的过程。你会发现许多脑子里不清晰的概念,一旦能写下来,就会变得尘埃落定。而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看,又会有不同的视角 —— 这也是设置每日回顾的意义,尽量避免无条件的随意回顾,反而不如聚焦一些。
# 小结
在 Rich Hickey 的演讲「Design,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1]」中提到, **人类是不可思议的学习者,**某种意义上,我们只能短暂的成为新手,而长期处于老手。而我们永远不可能完成「学习」,我们不应该消除所有的努力,让用户一点摩擦都没有,也不应该让自己,一点摩擦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