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出窘境之没有选题怎么办|PM十二
Hi,本篇是一篇读书笔记,最近阅读了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对我帮助超级大,所以也推荐给大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就是工作之后,坚持输出变得更难了。不仅仅是可用时间变少了,似乎除工作以外的思考也变少了(或许是没有达到balance,所以工作以外就主动偷懒不思考)。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写推送的过程从之前的憋了很多话不能不说,不能不写,不写出来难受,到近期每周写推送的时候都非常头疼,含泪拒绝小伙伴的出门邀约,待在家憋推送,因为发愁写什么,为了有更多输入和灵感,往往要先进行大量输入,看书,把玩新的app,浏览最近mark在微信里的好文章……
虽然,最终也能在ddl的压力下输出些什么,好过什么都不写。但有时候,会觉得一方面内容输出的质量不那么符合预期,还有进步的空间,另一方面写推送这件事情有点脱离我的本意,本意是为了自我反省和提高,bonus是通过分享获得更多外部反馈,但逐渐演变成为了坚持我的两周一更的flag不倒下的应付式交差。
所以,到底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是什么让我陷入了无题可写的窘境呢?每个微信公众号的作者都会陷入这样的生产困境嘛?这样的生产困境是无药可救的?还是阶段性的瓶颈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跨越这样的困境呢
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就这个问题给了我答案。
# 选题从哪来
如果你在做研究、读书、了解某件事情之前就必须决定这件事的主题,你怎么可能不会感到困难?如果你手头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于写作,你怎么可能不为此感到焦虑?如果你发现自己盲目选择的研究课题卡住了,而又不得不在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坚持下去,谁又能指责你拖延?——《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这段话有一个关键词直戳灵魂,“手头没有任何东西”。
对,这就是我憋选题的真实写照。但,为什么会出现手头没有任何东西的情况? 那写公众号初期,我手头的东西又是哪里来的呢? 刚开始写公众号的初期,几乎没有发愁过选题,都是想到什么就写了,笔面试完整理一下就发出来了,柠檬群内讨论关于👉“八宝粥的勺子为什么这么短” (opens new window),突然就很好奇答案,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选题,似乎都来源于“灵感”? 但灵感这东西就很玄学,高峰期可能有很多东西想写,但低谷期maybe啥也想不出来,像我现在这样。
所以卡片式笔记介绍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让你手头时刻有东西,不再依赖玄学的灵感,这个东西就是——卡片。选题从哪来,从卡片中来。 卡片笔记法的意思是说,把平常的一个个闪念和输入的信息都及时的用卡片记录下来,作为日后输出的积累,这样,写东西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手头没有任何东西”。 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记笔记,这个我们每个人从学生时代就已经会了,有什么新鲜的呢?
新鲜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还代表着一种理念,对于写作这件事的正确理解。
# 写作这件事,功夫在平时
如果你在输入的过程就有明确的选题,你可以直接去找选题相关的各种资料来看和参考,但在没有选题之前,你只能广泛的涉猎,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无目的的遨游。
从广泛的涉猎 👉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 基于兴趣点的延伸阅读和深度思考 👉 输出成型的观点,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相当一部分短暂涉猎的知识也许很久你都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归宿去把这个知识和其他的知识串联成线,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把这个过程压缩在周末短短的两三天里,希望自己快速输入找到选题然后输出的话,我就不得不压缩每个阶段的时间和质量,然后就会变形成下图这样。 因为时间太赶所以来不及多广泛的涉猎,但是不广泛的阅读又不知道写什么选题,于是只能继续一边焦虑一边继续阅读和输入,好不容易get了一个灵感,虽然没有很满意,但是大差不差觉得,就是你了,没时间犹豫了。最后因为时间太赶,并没有对原内容做更深度的解析和拆分,思考也停留在表面浅尝辄止。
所以,对于高质量的写作而言,从输入到输出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半佛大大这样的神仙之所以能够对热点事件迅速响应和输出核心在于人家啥都了解一些,啥啥都懂。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大概率是不行的。
# 如何借助外部工具对抗遗忘
懂了,不就是把流程拉长吗?那我上半年看书,下半年再写读书笔记,是不是就可以了?这样的流程够长吧?但,把流程拉长之后,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遗忘。
如果我们真的前半年读书,后半年再写读书笔记的话,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大概率是下半年准备动笔的时候,啥也不记得了,又得重新看一遍。
所以,拉长流程绝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我们的思考需要积累和沉淀,不得不占用一些时间。 这本书纠正了我的第二个误区,即写作不是线性的过程,而是循环的过程。
在此之前,我一直孤立的看待每一次的输出,想到选题之后,把我脑子里和这个选题相关的内容全部拿出来,重新梳理一遍,形成我对这个指定命题的观点,落笔成文之后,就把这些信息清空了。然后下一次再重复这个过程。
我们都知道,量变会引发质变,当你对某一个topic积累了足够多的信息输入的时候,和你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观点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甚至于你当初写下这条笔记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会被用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 但多少的量能引发质变,并没有确切的数字,记10条笔记能产生灵感吗?100条呢?1000条呢?都不一定。
所以我们要足够广泛的涉猎,去积极的了解这个世界,去了解它的方方面面,了解它运行背后的奥秘。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的去记录每一个曾经启发我们思考的知识点或者信息,或许它和你当前想写的选题无关,但它完全有可能和你未来想写的某个选题相关,所以我们都有必要记下来,留待日后使用。 以最原始的用脑子记和传统的笔记本记笔记方式作为对比对象,这个环节就体现了卡片式笔记的优势,存储空间更大,提取难度更低。 在公众号输出的初期,我其实相当于是用脑子记东西,没有借助外部工具,那个时候用脑子记还勉强够用。
原因是学校时间相对自由,有选题了有想写的东西立刻就写了,不涉及到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或者占用的大脑cpu很少,而现在即使工作日有一些闪念,一闪而过没有记录,记忆在脑子里的部分因为工作上的其他问题烧内存也给清除了,到周末准备输出的时候就会觉得一片空白,之前明明有一些想写的题但是死活想不起来了**。**
为了对抗遗忘,我们需要对大脑本身的记忆特性有一些基础的了解:记忆分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在散点的信息没有有效的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连接之前,都只能成为短期记忆。而短期记忆的特点就写在名字上了,就是很容易被忘记。之所以容易被忘记是因为短期记忆的存储并不是稳定的,它的存在会占用宝贵的大脑资源,当出现更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大脑为了节省CPU,就会把这部分资源释放,于是你就忘了。 由于初期,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完善,很多知识区域都是空白,所以广泛的涉猎带来的大量信息对我来说都是散点,暂时还没能和现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在没能建立有效链接之前,他们只能存在于短期记忆模块中,而且随时可能被遗忘。
于是聪明的人类想到了一个扩容方式,记笔记。
传统的记笔记方式,以阅读对象为载体,直接对有帮助或者启发的句子划线做笔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 这样的方式在阅读过程中的确很方便,但由于它的载体是阅读对象本身(书或者其他,顶多是个笔记本),并没有和我们自己的的知识体系产生紧密连接,导致这些不成体系的记录在各个书本或者笔记本上的内容,随着笔记本丢了或者泡水了或者其他苦难遭遇,一起被埋进时间的长河里无人问津。 最终,笔记本没有成为思想的载体,而是成为了思想的坟墓。
记笔记本身的思路是对的,给大脑扩容,但又不完全对。 因为它没有遵循大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是沿用了原作者的思路和知识体系,大家各干各的,最终还是只能被遗忘。 所以卡片式笔记的特点在于:
1)给大脑扩容保留了传统记笔记方式的特点,通过外部工具扩容,让大脑的资源被释放,能够去专注的做更重要的思考和建立连接的工作,同时也突破了脑容量的限制,让更多的想法成为可能。
2)遵循了大脑的思维模式 卡片式笔记并没有独立自成一派,而是完全以大脑的思维模式在记笔记,相当于短期记忆的“托管所”,在短期记忆被遗忘之前,先在卡片中存储,并且时不时可以拿出来回顾。直到知识之间建立连接,成为长期记忆。 正如同你只有一个脑子,所以你也不应该有很多个不同主题的笔记本,你应该只有一个笔记本,里面只有两类知识:
- 一类是已经建立连接形成观点的长期记忆。
- 另一类是大脑的短期记忆托管所,里面存放着那些你觉得有用的,但暂时还没有很好的融入知识体系形成观点的知识。
# 如何正确的使用flomo
关于怎么记笔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如何将你的笔记加入卡片盒,如何定期的回顾卡片盒找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以及如何完善你的主题并落笔成文,在书中都有了详细的介绍(指路第一章: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flomo是我最近在用也很喜欢的卡片工具,特别是看完卡片式写作这本书之后,越发觉得flomo好用了,简直是为卡片式写作量身定制的工具。 对于怎么正确的使用,其实官方已经有很多的介绍了,我这里分享我的一些错误记笔记行为,方便小伙伴排雷。 记笔记的过程中,时刻要牢记,flomo只是短期记忆托管所,不是无限存储空间,因此还是要遵循短期记忆的基本规则(信息足够精炼),且需要定期检查和回顾,它们是否能关联已有知识,建立长期记忆。
# 1️⃣ 我犯过的第一个错误是复制粘贴。
在看《给产品经理讲技术》这本书的时候,由于大部分都是新知识,于是我又没忍住学生时代大段划线,大段抄写的毛病,把对我而言的新知识大段大段的在微信读书划线并且复制到flomo。
那这样和之前按照一本书为维度摘抄读书笔记有什么差异呢? 复制的过程越简单,提取的过程越困难(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看完全书一周之后大部分概念忘了个七七八八,印象最深刻的概念是“三次握手”。) 这个过程的问题是,首先我不应该原文复制,至少要在其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转述,这个是将新知识的消化过程显性化。
其次,虽然我并没有接触过各种技术名词,但作者举的很多例子其实和日常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息息相关,比如开发为什么讨厌写死,为什么开发会追问这个需求的细节,来考虑到底是轮询还是单次链接还是长链接。这些其实是能和现有知识产生一些关联的,但图省事的我,忙着记录,省略了思考和建立链接。
# 2️⃣ 我犯过的第二个错误是错误的使用了flomo的打标签功能。
出于检索思维,我每次打标签的时候都是直接提炼关键词,比如介绍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内容我就打标签为“#静态网页”“#动态网页”。 这样的问题在于,我打标签的时候想的是,有了这个典型关键词,以后想找的时候搜关键词就能找到。
但实际上flomo不是一个个人知识目录,不是用来未来想要什么东西直接来检索的,这样的记笔记方式大概率以后我甚至不记得这个关键词,也不记得我记了什么。 而且这些标签复用效率极低,我是个产品经理又不是研究静态网页的,大概率没有那么多和这个关键词相关的输入。
打标签是为了以后能正向和反向引用,让知识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标签不一定是关键的名词,需要基于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提炼主题,这个笔记和其他笔记之间是否存在共性的主题,找到这些主题比提炼关键词更有帮助。
以上就是本周推送的全部内容啦,强烈推荐各位小伙伴都去看看这本书~尝试用flomo记录你的每一个闪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