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用 flomo 的标签来汇聚知识|米嘉
flomo 是最近很喜欢的一款想法记录工具App,我个人已经在上面记录了 49 天、58 条记录,基本每天都在用。我用他来记录自己的心得、笔记、文摘、心得……
坦白讲,我并不是记录软件的重度使用者,其实尝试过很多次,如果按照时间来计算的话,用过包括很早的Read it later、Pocket、Evernote、石墨笔记、Workflowy、Notion(只打开看了一眼)……
最后基本停留在两个工具上:Apple 系统自带的“笔记本”、真的纸笔(喜欢日本的一款自动铅笔 Zebra 超好用,哈哈)。
因为,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的习惯更重阅读。
除了看书以外,最早是从阅读大量的 RSS 订阅开始的,自己还做过一个 RSS 订阅和聚合工具;Google Reader 被关掉之后,索性整理/清理了自己的信息来源。
到了今天,只保留了每天看书、Techmeme、Hacker News、少数公众号的阅读范围——之前还付费订阅了三年 Medium。
那个时候给自己找的“歪理邪说”是,“你的大脑前台能够关注的事情很少,信息就像大浪淘沙一样,你最近关注的事情一定会频繁出现的……”——跟朋友讨论过一个现象,为什么说曹操曹操就到,理论上曹操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你当时说起了他,“他出现了”的结果给你的“震撼”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偏差。比如你最近关注蔚来这款车,会觉得满大街跑的都是蔚来汽车一样。😓,日常跑题。
经意和不经意之间看到了几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学习》,包括顺着最近也比较火的 RoamResearch 看了关于知识连接的很多内容、第二大脑理论等等。看到 Flomo 创始人在周刊以及他公开的 flomo 中感知到他们对于个人知识管理以及知识连接这件事情的深刻理解和洞见,开始思考我之前的歪理学说是否还能够站得住~hoho
很早以前老师就说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不知疲倦的获取信息,彷佛偷懒一次就会被甩掉,信息其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打开一本书、打开一篇长文,我都感觉自己要深呼吸一次。
首先获取信息大概分为两类:为了消遣、为了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阅读其实是一种刻意练习。阅读或者读书本身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你坐下来安静的按照学习的方式去抓住作者的思路,要不然就是单纯的获取信息、堆砌信息。主动获取信息,以及之后的“转述”、“提炼”、“链接”很关键,否则信息只是冲刷了一下你的大脑而已。
那些真正能够写出想法或者转述观点的人是最接近原作者的人——也就是你最想学习的那个人。
所以,在众多工具之中,我选择了 flomo 开始了自己努力思考如何记录的阶段。
Flomo 的口号首先很吸引我,“记录你的想法川流”,跟很多记录软件不一样的是,他没有很重的类似目录、文件夹、标签的设定,而是直接就可以开始记录——“flomo = flow + memo”,我自己转述一下可以是“跟随你的心流来记录当下”。
跟随心流很自然,也很重要,而一开始就要思考怎么建设自己的知识是一件 mission impossible ,我不喜欢从上到下的思考习惯,因为一定会随着视界的延伸而发生变化;跟随心流更符合当下,符合从下至上的构建习惯。
flomo 又把他的标签体系无缝的嵌入到记录过程中,你可以先收集、收集时标记,之后整理回顾。flomo 还提供了每日回顾的功能让你在记录中漫游。比如在写下这篇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我就是打开 flomo,点击几个有关的标签,就找到了当初沉淀和积累下来的记录,然后汇集成文——是不是很爽,😄
我是一个“滥用”标签的人,比如最近在上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我整理的笔记就是这个样子的……
每一个标签都是在打一个洞,提醒你之后需要去填满信息汇聚成知识的洞🕳️,就好像下面超级经典的这张图一样。
听的再多,看的再多,不如自己亲身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