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试用flomo写间隙日志|少楠

相信作为知识工作者,我们都会有使用 todo 产品规划事项的习惯。而在勾选完成事项的时候,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而更多见的是,在 inbox 中,有永远也勾选不完的事项。

在事情和事情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被各种事情打断,手机上的 Push 和小红点不断地勾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一不小心就会被吸引走,再回来的时候,发现事情并没有什么进展。

这并不都怪你,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如计算机一样精确。当你终止一个任务的时候,勾选掉了某个事项时,事情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结束。比如你刚从会议室走出来,虽然可以立即划掉 todo 上的「xx 会议」的事项,但是实际上脑子并不会立即停止运转,你还是会想刚才讨论的细节,接下来的事情安排,有一个还没有讨论透彻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其实我们总是不经意间高估我们切换任务的能力,不但塞入了太多可能完不成的事情,也没有仔细的把事情给结束掉,这样脑子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效率不但很低,也很容易分心。然后面对数量众多的待办事项,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 毕竟规划谬误[1]早就写在我们的基因里。

或许我们有一种新的方式来安排待办事项,提高我们的效率。

Coach Tony 在 Better Humans[2] 的专栏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 —— 间隙日志(Interstitial Journaling)。其核心理念便在于给我们设计了一个思维上的缓存机制,以及对这个机制进行log。

比如下面的是我某个下午的记录:

在例子中,你能看到 Coach Tony 提供的一个基础的间隙日志的模板

  • 记录每个时间点
  • 写几句关于你刚完成的事情记录(我刚完成了什么?还有什么是需要继续考虑的?)
  • 写几句你将要做的事情(我即将开始的项目,第一步做什么?我该如何完成这个项目?)

你还可以添加更多内容,但是这是最基础的格式。

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任务和任务之间,留下一个「间隙」,是为了把上个项目中没有结束的内容缓存起来,清空你的大脑,给自己留下思考下一步的时间 。

只有当大脑清空,才能更好地全神贯注来开始下一项目。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试图快速的处理许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来看,我们很容易让大脑负荷满载,这样效率反而更低,且更容易出错。

这里还有个技巧,就是如何启动下一件事。因为有时候一个棘手的事情会让人不想启动。在日常和flomo另一只元神lightory合作时,便发现他拿到新的事项时,都会细细的拆解成很朴素的动作,比如「了解一下xx平台的xx接口」。

我曾问过他这么做的原因。他回答是,如果拆的不够细,说明没有真正理解这件事;**而拆的越细越简单,则能自己很快的启动起来。**启动起来之后,事情的惯性就能推着你往前跑了——大脑其实也是个惯性很大的东西。所以间隙日志强调,不但要复盘上一个阶段的事情,还要把下一阶段要做事项的「第一件事」给写清楚,便于自己开始启动。

所以,即使在 flomo 中增加 todo 的格式支持,其实也不解决我们待办事项越来越多的问题。反而,基于flomo简洁输入的特性,新建一个 #Dailylog ,趁着每件事的间隙,把脑子里的缓存导出到一个memo上,能让你更好的开始处理下一段事项 ——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使用工具的方式。

而当你持续使用间隙日记,并且在每日回顾中根据条件只回顾间隙日志,还能让你看到自己做事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自己做事的能力边界在哪里。通向天才最务实的路径,是让问题小于你的大脑。

也许我们不需要拼命把事情都做完,而是审慎的选择要做什么。记得,不要轻易开始,但要小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