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笔记的标签与分类|爱飞的鱼

# 〇、引子

本文值得看什么:

①知识管理中分类与标签的对比(为什么标签优于分类),

②标签的缺点(知道了才能尽量弥补),

③标签的使用方式,

④如何利用 flomo 进行记录与输出。

# 分类之迷思

很奇怪,网上搜寻诸如「如何记笔记」、「如何知识管理」、「如何组织笔记」一类的内容,得到的大部分回答,要么是过于执着于「术」,即分享工具的使用;要么是执着于「分类」,教你怎么分类笔记。

「分类」法中,「MECE分类法」差不多算是最高端的了,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指的是把所有的知识进行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建立一个非常精细、完善的分类系统。但实践起来非常麻烦,甚至是反人类的,待我后面再批斗~

# 记笔记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核心原则很简单,就是想想你以后会怎么用它,即使用、输出。记笔记的一个目的是,记下获取的信息、自身的灵感,让知识产生化学反应,获得新的领悟;另一个目的是,确保你在将来想用的时候,能快速找到,无论是你通过记笔记与回顾整理将它刻在了脑子里,还是将来你能快速找到它。

所以标签和分类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快速检索。

# 一、对比标签与分类

分类代表的是「层次结构」,或者说「树状结构」,而标签代表的是「网络结构」。

层次结构是相互嵌套的,且一个知识只能属于一个分类;标签结构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知识可以打上多个标签。

让便签相互联系:一念又一念,而后念念相生 - 少数派

上图,左侧是传统的文件夹分类方式,即分类;右侧是标签方式。下面讲讲这种最本质的区别对知识管理的实际影响。

# 1.1 「分类」的批斗大会

分类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个东西只能归属于一个分类。而且这种归属性,决定了,分类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地方」,即,你必须在建立之初,确定好它在哪里。这也就意味着,你在写文章之前,要花大量的精力确定好文章的位置。

并且在这之前,你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分类,这个分类系统的终点就是「MECE」。首先,这些分类必须要明确,不能有交叠;然后,所有的分类又能涵盖住所有的内容,确保每一个笔记都有地方放;最后,你需要在记录时决定你要写的笔记到底属于哪个分类。

可问题在于,你在没有对一个领域非常精通的时候,可能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吗?分类体系免不了迭代,一迭代,文件需要频繁移动,就会造成巨大额外工作量。试图一次性建立好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不但没有意义,也没有可能性 —— 除非你停止生长。

如果你想使用已经别人归纳好的完善的分类系统,比如知乎很多文章都是在做这件事情,那么,别人的分类,对于你来说合适吗,你知道该把笔记归类到哪里吗?

现在假设你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分类系统,那么再举个例子:【鸵鸟、鸡、企鹅、鲸】如何分类?哺乳动物?表皮光滑?鸟?会不会飞?可见,不同的分类方式结果不同,一个笔记可能同时属于两种分类。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两个地方都放会有冗余且需要同步,只放一个又会有找不到笔记的问题。

在记笔记时,需要思考它属于什么分类。所以用分类管理笔记,建立文档这个操作是一个极耗精力的过程,容易劝退。记笔记,有了输入才可能有内化和输出,连第一步都卡住了,又怎么可能做好后面?

如果一开始在错误的目录中寻找文件,可能需要浏览多个层级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找错了地方,费时费力。而最坏的情况是:文件实际存在,但因为没有找到认为它不存在。

分类的另一大弊端是,分层的整理方式会破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知识更像是个图,一块块的知识点通过无数无形的线相连接。分类下的每篇文章是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文章产生联系。被孤立的文章,很容易丢失,因为你没有太多能回忆起它的「钩子」。

# 2.2 「标签」的表扬大会

分类拥有的大多数缺点,在标签这边都是优点。

标签相比于分类最大的不同是,一个事物可以有多个标签。这也规避了分类式笔记的不同分类方法导致不同结果的问题,以及一个笔记可能同时属于两种分类的问题。

一份笔记多个标签也意味着,他们没有确定的位置,你只要记下来就好。**你在建立笔记之初,不需要考虑放在哪,用最快的速度把灵感记录下来,**打上一个大概的标签。你甚至在最初都不需要打标签,可以再整理的时候再考虑,重点是尽可能地多记下些东西。

标签体系可以比分类体系更系,更有利于知识的聚合。标签代表的是网络结构,通过标签,可以将一个个卡片笔记联结成网,你可以在网络中进行游走。并且因为联系重多,每篇笔记都有许多「小钩子」,你在未来将会有多种机会看到它,而不会忘记它。

标签是符合大脑的思维方式以及大自然中知识的组织形式的,即网络化,多连接。

# 二、标签的缺点

遗憾的是,标签也不是最好的笔记组织方式,下面谈谈它的缺点。

# 2.1 标签的弱关联性

相同的关键词的简单聚类效应只是弱关联,只是形成了一个线索的网络。例如,所有和「标签」相关的都在一个标签下,关联性并不强,甚至有点像分类。

标签分类通常模糊而广泛,他们描述的是弱关系。所有给定的标签都被显示为相关,查找标签关联内容时,将成为一个混乱无序的列表,用户必须一条一条的看,才知道哪些有用,并且要人脑提前猜测应有的结构。

而且,用户的术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所以基于文本任意关键字的标签不会对长期保持作用。

题外话,这种联系被叫做「第一层联系」。什么是第二层联系?请耐心等待以后我介绍「双链」的文章,也可以直接阅读文末列出的那篇关于「 Roam Research 这么贵」的文章。(不建议在读完本文前阅读,会破坏对本文逻辑结构整体性的接收)

# 2.2 巨量笔记带来的标签扁平化灾难

标签是扁平的,这是它的优点,也同时是缺点。在你的笔记非常多的时候,它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标签和无标签几乎没有区别。

笔记一多,单纯使用标签,容易失去对知识库的掌控能力,或者说更高的「鸟瞰」能力。例如后期你可能需要从100个标签中寻找自己想要的。

前面是标签的数量多,但是同一标签下的笔记也可能很多。比如,我曾经有个「知识管理」的标签,该标签下的笔记层达到了 86 篇之多(现在,如何这个标签还在的话,估计已经一百多了)。如何解决?下面讲!

# 2.3 警惕标签爆炸——管理难

当笔记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扁平化十分严重,比如有上千个标签,你并不知道有什么标签,如何管理标签。标签容易是无层级的,低关联度的,混乱的,很难合并在一起。

# 2.4 向前游走易,向后游走难

顺着标签寻找笔记,继续寻找新笔记,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返回。你只能向前寻找,很难再一步步回退回来。(其实我也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前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标签建立的联系上游走,相比于通过链接建立的联系,还是蛮辛苦的。每个标签下的笔记,都是平铺展开的)

# 三、如何使用标签

首先声明,作者对标签使用方法仍在探索中,以下是不完全解决方案,但能克服不少上述提到的标签的缺点。以后也可能会再写一篇关于标签使用的文章。

# 3.1 标签使用的整体性逻辑

先积累对某个领域的知识,逐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才能成功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摸明白这其中的结构(层次关系与网络关系)

  • 想清楚自己设立标签的用处是什么,是为了标示还是为了之后的分类检索
  • 结构是生长出来的,先把内容记下来,标签可以后面慢慢加
  • 标签用词应统一、准确、有代表性,每次想打标签的时候,最先想到这个词
  • (这条与标签无关但很重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记下笔记,比记录更重要的是思考

# 3.2 使用多级标签

本方法可以缓解前文提到的,标签的「扁平化灾难」、「爆炸」问题。

层次结构与网络结构是两个极端,当你走到任何一个极端的时候,一定会拥抱另外一个。

卢曼其实有两个笔记盒,第二个是卡片笔记盒,在那之前,第一个笔记盒是已经预设的树型结构知识体系。无层级组织方式(网络型)与层级组织方式没有孰优孰劣,只是合适与否。

具体的理由不多说了,避免太过冗长。这里会在双链的那篇中拓展。

我们可以让「标签」带有「分类」的优点,即「多级标签」。

以前文我提到的「知识管理」中有 86 个 MEMO 的标签为例,现在它们是这样的:

标签有了明显的层级结构,目前主要分为「笔记方法」和「工作流」两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可以继续细分。多级标签易于管理,且不会有压力。

我在记录的时候,若不明确,或者说暂时不想思考它属于哪个标签,我依然可以只打个「知识管理」的标签;如果明确和「双链」有关,那么我就可以打上「知识管理/笔记方法/组织形式/双链」标签,如果同时又和工作流有关,我也可以为这个 MEMO 同时打上「知识管理/工作流」标签,多级标签仍然是拥有一对多的优点的。

也不用担心打字麻烦,flomo 以及大多数笔记软件的标签是支持搜索的,只要输入 #双链,基本上就能自动跳出「知识管理/笔记方法/组织形式/双链」。

需要注意的是,多级标签不是在一开始就建立的。最开始应该只有一级标签,当笔记增多的时候,结构就自然生长出来了,这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增加标签的层次。若一开始就用多级标签,不但累还容易因为对领域的不熟悉分错级。同时因为分级太多,可能会导致每个标签下的笔记过少,导致笔记孤立问题的产生。

flomo 倒是不存在孤立问题,选择一级标签,会显示所有的子孙标签也包含的内容;换句话说,你可以建立多级标签,当最细层级标签对应的笔记很少的时候,用一二级标签进行检索。

# 3.3 内容性标签和场景性标签

标签类型我们可以按与文档内容相关度分作两类,一类是与文档内容直接相关的标签,即「内容标签」;另一类是与文档内容无关的标签,即「场景标签」。

(本段的「道」的意义远大于「术」的意义,重点想表明除了「内容」标签,还有「场景」标签。至于有哪些「场景标签」。本段的具体例子是不完善的,甚至不恰当的不适合大家的。因为我对「场景标签」的探索也刚起步,期待相互交流。

(下面一大段几乎都是复制的,本文唯二大段复制之一)

标签的标示作用来看,二者在我们的使用中几乎同等重要。

标签的分类作用来看,电子时代中后者常常更有用。因为前者既然与文档/信息内容直接相关,通常我们通过关键词就可以直接检索到,没有必要额外设置标签。但在如图所示的手写笔记里,内容性标签对分类也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我们列举几例常见的非内容性(即场景性)标签

  • 按场景标记:办公室、家、学校,等等
  • 按完成情况标记:待办、进行中、完成,等等
  • 按重要程度(优先级)标记:p1、p2、p3;重要、紧急、一般,等等
  • 按负责人标记:小王、小李、小张,等等
  • 按截止日期标记:本周、本月、下月,等等

自我补充:

  • 按笔记使用阶段:「待消化」、「待输出」、「已输出」等
  • 按笔记种类:「文献笔记」、「闪念笔记」、「永久笔记」等

# 3.4 导航标签

导航标签 I.A.R.P.。利用几个置顶标签进行导航,其他大量的标签只当作 memo 的补充内容。

I.A.R.P 是一组缩写,即:(以下整段复制于 flomo weekly vol.28:我们真的需要整理标签么? - 少数派 (opens new window)

  • Inbox(收件箱):我会将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放置于此,定期来进行归档、整理或者删除。可以当做大脑的缓存,避免记录的时候纠结放在哪里。
  • Area(领域):这是最重要的概念,即日常你需要精进的「领域」,比如健康就是一个领域,而跑步则是项目;写作是一个领域,而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则是一个项目;
  • Resource(资源):对应到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中,更像是永久笔记。一般来说是兴趣、主题、资产等内容。注意是自己消化过的内容,而非机械的收藏。
  • Project(项目):是指一个将要发生的独立事件,并且这个事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比如要写一本书,需要整理资料,罗列提纲,撰写内容,联系出版社。类似生活中还有组织一次旅游,录制一期播客等。

其实这里的导航标签也是前文提到的「场景标签」的一种。

# 3.5 其他细节

如何选择笔记关键词?

  • 错误方法(档案管理员思维):哪个关键词最合适?
  • 正确方法(写作者思维):如果以后忘了这个笔记,我会在什么情况下偶然发现它?
  • 关键词不是对笔记进行分类概括,而是想想与思路里的哪些问题相关,能带来帮助。

# 四、我是如何使用 flomo 进行输出的

# 先讲讲为什么使用 flomo,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flomo 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是,让我的输入呈指数型增长。

使用了 flomo 之后,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我从一个几乎不做笔记的人,变成了将做笔记当成吃饭喝水的人。如果要量化的话,那就是我深度使用 flomo 两个多月,共记录了 400 个 memo,字数可能 10 万不到点;除去复制的内容,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内容应该在 8 万以上。感谢 @少楠 @lightory @flomo

正如《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讲到的,「没有人从零开始写作」,写作不是等到要写的时候再憋,而是,因为平时的积累,在想输出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汇聚成了文章。

flomo 的意义在于,降低了记录的难度,从而使记笔记成为了习惯。使得我阅读之后能留下些什么,使得我的灵感不再一闪而逝,而这些都是以后输出的基础。(其实这一段话,也是在一星期前写的,正好在写这篇文章时,直接复制过来)

如果把写作比作造房子,使用 flomo 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它将写作从「打地基、和水泥、砌墙……」的难度变成了「拼乐高」。

你不用冥思苦想要写什么,你平时已经积累到了足够的素材,并且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许许多多的联系,你只要等到某个主题下积累的 MEMO 够多了,等时机成熟了,把 MEMO 组合在一起,自然就完成输出了。

# 再讲讲我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 长时间积累:很久以前看过不少文章都讲过标签,也有所实践,都记录在 flomo 中,这些是本次输出的基础
  • 确定输出主题,内容补充:搜集文章,主题阅读,补充「标签」相关知识,把笔记记录到 flomo 中。
  • 素材筛选:根据标签筛选、关键词搜索,选出相关联的 MEMO 作为素材准备,这些素材都是我的笔记,绝大部分都是思考而不是摘抄。
  • 时机成熟,准备输出:新建一个输出专用 MEMO,(文末附图有该输出 MEMO)。简单梳理全文脉络,把上步的 MEMO 全部复制到大纲大致位置。为每个 MEMO 加个小标题(一句话),使逻辑结构更加清晰。其实我大部分 memo 都有个标题可以直接复制,如果无法用一句话概括该 MEMO,说明该 MEMO 不符合一元笔记法(或者说叫原子性),需要拆分
  • 小修补:串联、整合 MEMO,在 Notion 中边写边调整逻辑、字句。
  • 大功告成!🎉🎉🎉分享,收获反馈,将反馈记录至 flomo 中,让知识继续发酵,等待下一次自然而然的输出。

# 五、推荐阅读/参考文献:

排名不分先后,几乎全是少数派的文章是因为,之前看的文章没记录文章来源。而少数派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相对公共互联网的文章更有干货,又比某些个人、外网的超级干货易找、易懂,适合这次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