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用多级标签,轻松分类

# 分类是生长出来,而非规划出来的

很多 flomo 用户会问:我该如何分类;我该如何打标签。但这并不是真问题 ——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组织」我们的信息。

其实我们的大脑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因为当知识增长时,我们大脑中的相关的知识网络,就会有机地生长。

比如我刚来杭州旅游,只知道西湖、雷峰塔、灵隐寺等景点,此时只能模糊地将其打上标签 #杭州景点

但随着你对杭州熟悉,不但知道的景点更多,还会对许多景点理解的更深入。比如灵隐寺就会被打上#杭州景点/人文 #杭州景点/寺庙」 #杭州景点/爬山等标签,方便我来查找。而当更多景点被打上更多不同类型的标签时,分类结构自然就会涌现出来。

那种试图一次性建立好一套分类体系的做法,不但没有意义,也没有可能性 —— 除非你停止生长。

# 多级标签:新的内容组织方式

当下大多数笔记工具,都遵循「文件柜」格式,笔记被置于某个文件夹中,而这些文件夹隶属于其他文件夹。要找到这些笔记,必须记住文件存储的路径,或者使用搜索功能来定位。

但当我们「用自己的话做笔记」时,很快就会发现,每一篇记录都可能和很多问题有关。比如一个电动按摩沙发,既可以是家用电器,也可以家具。如果用文件夹,你只能选择放入某个分类。而如果用标签,就可以简单地用多个标签进行关联。

但传统的标签亦有其问题,比如许多人会给一篇笔记打上过多的标签,最终自己面对浩如烟海的标签不知从何下手。

这是因为标签生来并不平等,有些作用是导航(如 #营销 #设计 ),会被我们经常查看;有些作用是内容的线索(如 #营销管理 #零售的哲学 ),只起到线索和补充作用。标签缺少了层级,就会导致上述两者不同作用的标签混在一起。

flomo 的多级标签,便是针对上述问题而生 —— 既保留了标签的灵活性,又兼顾了文件夹的结构体系。

你可以通过 #标签/子标签/孙标签 这样的格式来创建。比如我们读了一本书《Different》,想把它放在 #读书标签下,并且还保留几个书中的章节,那么我们就可以写作:#Books/Different/营销近视症 这样就相当于创建了三个层级的标签。

不必担心标签层级太多记不得,只要输入任意关键字,flomo 就会自动帮你匹配相关标签。

想要详细了解 flomo 标签的功能,请点此查看

# P.A.I.R 方法

结合 flomo 的多级标签体系,可以考虑 P.A.I.R 方法(感谢 Tiago Forte 的 P.A.R.A 的思路启发)

P.A.I.R 是一组缩写,涵盖了大多数笔记的类型:

  • Project(项目):是指一个将要发生的独立事件,且这个事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比如要写一本书,需要整理资料,罗列提纲,撰写内容,联系出版社等。类似还有组织一次旅游,录制一期播客等。
  • Area(领域):这是最重要的概念,即日常你需要精进的「领域」,比如健康就是一个领域,而跑步则是项目;写作是一个领域,而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则是一个项目;
  • inbox(收件箱):用来存放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可以当做大脑的缓存,避免记录的时候纠结放在哪里。但需要定期来进行归档、整理或者删除。
  • Resource(资源):多半是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未来可能会用的上的东西。比如读过一本有启发的书,或者听到某个有意思的案例。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关注的 Area(领域),点此查看该积累什么知识

下图是少楠的一组「置顶」标签,能看很多「变通」之处:

  • Inbox 承担缓存,多半是一些琐碎的思考和待消化的知识点;
  • Area 放着众多我关心的领域,当然也在定期替换;
  • Project 因为组织叫 SBO,所以其中放着 flomo、小报童相关的项目;
  • People、Books 是日常为未来储备的资源,主要是围绕人的案例和读书笔记记录;

除了置顶标签之外,其他的标签都不再承载「导航」的功能,仅仅用来当做 MEMO 内容的补充。所以即使有几百个标签,也不会觉得难以管理。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比如 flomo 联合创始人 light 就有一套自己的「内功、招式、心法 (opens new window)」的笔记系统。

所以,不要照抄这套方法,而是理解为何这么设计,然后结合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

整理只是路径,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增援未来的自己。

# 标签背后,需要一套系统支撑

其实标签并不是一个「功能」就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你来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记录、分类、回顾系统:

  • 在输入时,确保都是以卡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内容打上合适的标签。(详见「用自己的话写卡片」)
  • 在分类时,确保有明确的导航类标签,未来才能方便地进行针对性的回顾;(详见「用回顾,持续刺激记忆」)
  • 任何系统都不能帮你决定「该记住什么」。你必须自己决定要回顾的目标什么,这样有意识的行为,才能让回顾更有价值。而这背后,则是关于「领域」的选择(详见「该积累什么知识」)。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