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了 flomo,笔记终于不白记|陈泳斯

这是一篇迟到的推送,因为想安利给大家太久了。高频使用了45天,记了151条笔记。

我想这种极简的软件本来就好上手,没学习成本,应该倒腾不出什么花样吧;但我却上瘾似的地关注了flomo公众号的思维周刊,看不同用户的最佳实践。

flomo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在学习他人的用法时,是极其美妙的思维碰撞。flomo和 Notion,已取替我用了8年的印象笔记,成为我随手记和梳理数据库的** 年**度笔记 App 。

怀着十吨喜爱,先跟大家分享 flomo。

# 1 我如何认识 flomo?

今年1月,Sherry 和我分享了它。

她一定也很喜欢,才会如此认真地介绍。

当我在官网看到“每日回顾”这个功能时,一见钟情,终于有人把它做出来了!

于是,我重新开始记录零碎的灵感和启发,且通过“每日回顾”,盘活了笔记的价值,还激发了新的灵感,现在的使用频次越来越高

# 2 flomo 有何魅力?

# **像聊天一样,无压力记录 **

有微信就能用,压根不用下载。 我常用两个输入路径:一个是“微信端”,置顶flomo,随手记喜欢的句子、偶发的灵感,加上#话题标签** **方便归类。


熟悉的界面,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

另一个是“网页端”,类似发微博,小小的输出框,不至于给人以压力,连写一句话都有成就感。

相比下,在印象笔记、有道云、Notion 等新建笔记,都会出现一整页空白,有种“正经创作”的仪式感,以及要把页面填满的压迫感。

此外,这些 APP 也比较重,启动需要时间,找到对应的笔记、分门别类地记录也需要时间,有时候我还得斟酌放在哪里好,是否需要新建一个笔记, 一来二去,记录的摩擦就比较大

特别是稍瞬即逝的灵感, 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笔记本,大脑忽然一片空白。久而久之,我就放弃录入这些句子和灵感了,只在正式的记录或创作场景用笔记 App。长此以往,我的录入频次少了,沉淀的数据少了,想用的时候就难以调动。写文章的时候只能模糊地记起某句精彩的话,却不知去哪找原文。我的公众号更新比较稀疏,跟我平日缺乏素材,写作时需要重新汇聚灵感,也有关系。

我大胆推测,大部人应该跟我差不多,也缺乏日常记录。

但我们又不是天才,每天信息过载,根本不可能光靠大脑记忆;所以必须建立起自己的 灵感、知识、经验数据库 ,这可是重要的 无形资产 ,我认为跟物质资产同等重要。

因此,你需要一个可靠的工具, 随时随地记录。

flomo 的“轻松”和“亲切”,帮我实现了这一点。不信看看我的成就墙,输入的 MEMO(便签)越多,当天的格子颜色就越深。


再追加一个亮点,在 flomo 的进阶用法中,支持 Mac快捷键发送,这就不会因为粘贴笔记而不得不跳出当前页、打断阅读。同步的内容自带标题和链接,方便查看原文,爱了爱了**。**

# **每日回顾,盘活笔记 **


17年初,我刚写公众号,就在印象笔记建立了素材库。之后没有维护,除了觉得录入不方便,就算记了我也不回顾,所以待写到相关主题,也忘了自己曾经记过,笔记一直没派上用场。

那好,记了等于白记,就没有再记

忽然觉得成人后,我反而忘记了一些最朴素的道理。回想起高中,我算文科班尖子生,擅长写作文。无论中英文,我都摘抄了好几本厚厚的笔记,每天早晨循环朗读。慢慢地,我和喜欢的文字变得熟悉,写作时信手拈来。**当时我可是大量阅读,大量记录,笔记还一直被盘活,持续地滋养我,直到它成为我的一部分。**如果只是简单搬运知识而不去回顾和消化, 知识终将石沉大海,无法构成学习的闭环。这里的闭环,指的是“输入-思考-回顾-有效输出&指导行动-获得正反馈”,亲测任何一环没做到位,你都很难坚持下去。

而 flomo,就解决了我忘记查看笔记的痛点。

在“每日回顾”中,你可以自定义提醒时间、提醒次数和笔记内容范围,让微信服务号定点推送。因为我置顶了flomo,所以不会错过任何一条回顾。

点开通知,它会提醒你记录“现在的想法”,类似微博的“评论+转发”。这样过去和现在就有了交汇,可以刺激新观点、新知识

# 3 我的使用场景

网络上的使用场景五花八门,毕竟作为工具,flomo如同白纸任你探索。

我的使用场景比较简单:

1. 每日复盘我的日结做得比较重,会在 Notion 一站式记录时间花销、效能状态、微习惯周打卡、周 OKR 进度追踪、每日总结等等。问题在于,我会等到月结的时候才重温日结,复习频次太低。于是,我会把写得比较好的感想复制到 flomo,方便回顾。

2. 素材或知识摘抄形成自己的标签树,不断增加知识卡片。

3. 每日小确幸打卡每天记录1-3件幸福小事,持续回味它给我的快乐,看幸福回顾也是我的开工仪式。

反正,一切想定期回顾的内容,我都会放到 flomo 上。